5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和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当前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际疫情整体仍在高位运行,部分国家出现变异病毒加速传播,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不容忽视,近期我国局部地区还有新冠肺炎零星散发病例,个别地方发生了聚集性疫情,恰逢“五一”假期,公众郊游踏青、探亲访友、休闲购物、聚餐聚会等人员流动和聚集频繁,所以疫情风险仍然存在。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不前往国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此外,要特别注意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的预防。
1、 假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当前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态势持续良好,但国外疫情仍在暴发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国内个别地区发生聚集性疫情,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为确保疫情防控平稳有序,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此温馨提醒广大市民:
(一)持续关注疫情动态。应及时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变化及各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非必要不要前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
(二)合理安排出游。建议不出境、不到疫情重点地区出游。出游前关注出游地疫情防控政策,提前了解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等场所门票网上预约、人员限流、疫情防控等情况,按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尽量避开热门旅游景区或出行高峰时段。
(三)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前,应备好“健康码”“行程码”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配合实名登记、体温测量,发现异常情况的要主动接受“健康码”“行程码”核验,在室内景区和场馆内请佩戴口罩。
(四)减少人群聚集。请公众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落实预约入园等防疫措施,主动配合交通站点、旅游景区、室内场馆、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疏导安排,保持人际距离,有序排队、有序入园(馆)、有序游览、有序购物。错峰进入游览区域,提倡无接触游览,不扎堆、不聚集、不拥挤。
(五)做好个人防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群较为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医院等都要自觉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六)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潜伏期一般1-4天。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污染水、食物后经口感染;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或者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防控建议:
(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二)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吃生菜,生吃的瓜果要洗净。婴幼儿牛奶或其他乳制品要煮沸消毒,不吃剩奶。奶瓶和奶嘴用后洗干净,每天煮沸消毒。
(三)不喝生水,不食用变质食品。食物要新鲜,处理食物的厨具以及食物均要生熟分开,防止“病从口入”。不生吃贝壳类海产品,烹饪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四)注意防蝇灭蝇,及时清除周边垃圾等苍蝇孳生地。
(五)出现腹痛、腹泻等疑似症状要早就诊,早治疗。
(六)患有菌痢的人员,不得参加食品加工等相关工作。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较容易引起重症病例。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泛,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接触被病人污染的物品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防控建议:
(一)居室和教室都要勤通风,并加强消毒,尤其是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内的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还需特别注意室内儿童游乐场所的消毒和通风;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要积极配合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登记及追访制度。
(二)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三)及时发现患有发热或手部、足部、臀部、口腔出现疱疹的患儿,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
(四)知情、自愿、自费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能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五)家长们还应特别注意患儿的病情发展,一旦患儿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不退、并伴有手脚冰凉、抽筋、呕吐、表情淡漠等重症手足口病症状时,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四、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
疟疾、登革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旅游、商务等出入境人员往来频繁,我省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
防控建议:
(1) 要定期清除房前屋后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余水,减少蚊虫孳生地。
(2) 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疫区、疟疾疫区旅行。
(三)在登革热疫区生活、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做好防蚊灭蚊。外出时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室内使用蚊帐、防蚊网或点艾草、蚊香等防止蚊虫叮咬,必要时使用卫生杀虫剂杀灭蚊虫。
(四)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皮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