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气温逐渐回升,时寒时暖,天气多变,容易给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此时正值开学季,学生陆续返校,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仍然存在,各类人群仍要做好个人防护、健康监测等措施,学校要注意肺结核和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预防。此外,冬春交替时节是诺如病毒暴发的高峰期,大家要谨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一、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症状除发热、咳嗽、嗓子疼、流鼻涕、打喷嚏等普通感冒类似症状外,还伴有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全身型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乏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
防控建议:
(一)无禁忌症人群主动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
(二)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医,并检测核酸予以鉴别诊断;
(三)前往人群密集、空间密闭等场所请全程规范佩戴口罩;
(四)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五)需排队等候的场所,须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少交谈、少聚集、不扎堆;
(六)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饮食、如厕、触摸公共物品前后用流水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湿巾等清洁双手,清洁双手前不要触碰口、眼、鼻;
(七)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掩,打喷嚏、咳嗽后要洗手。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垃圾箱内;
(八)正值初春时节,早晚温差大,合理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二、肺结核
肺结核是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人人易感,其主要症状(也称为肺结核可疑症状)为咳嗽、咳痰≥2周,咯血或痰中带血丝。此外,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等也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大声说话等途径可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群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后可被感染,尤其与肺结核患者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群更易感染。
2023年3月24日是第28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你我共同努力,终结结核流行”,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进来,正确认识结核病,共同终结结核病流行。
针对结核病重点人群的防控建议:
(一)学生人群。学生入学前应主动接受结核病筛查,在同班或同寝发现结核患者后,应主动接受密切接触者筛查。若筛查诊断为肺结核,应遵医嘱规范全程治疗,并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配合学校进行休学治疗;若提示为结核潜伏感染者,应主动接受预防性治疗,避免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进度;若筛查均无异常,在学习生活中,应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二)老年人群。由于老年群体免疫力低下,感染结核菌后易发病,加之老年肺结核临床症状隐匿,易因诊断延误而加重病情。因此,老年人群应重视结核病筛查,每年接受一次肺结核筛查,做到肺结核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诊断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其症状主要为腹泻和呕吐,并可伴有发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易引起暴发流行。
防控建议: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二)不喝生水,食物要生熟分开,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食品或海产品;
(三)要到正规超市或店家购买食物,应避免购买不卫生或过期、变质食物;
(四)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其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 等途径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人的疱疹液、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感染。
防控建议:
(一)居室和教室应勤通风,加强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餐具、玩具等物品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肥皂水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
(三)流行季节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等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四)自愿接种EV71疫苗;
(五)若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监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肢体抖动、呕吐、脸色苍白、哭闹不安或精神萎靡等症状时,立即到定点救治医院就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