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时节,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黑石村村民赵粉花在黑石头镇卫生院进行常规复查。“现在方便的多,在卫生院就可以进行日常检查。”今年76岁的赵粉花 ,因患有脑梗行动不便。以前,看病就医都要到威宁县城或者省外,不仅不方便还大大增加看病成本。
随着黑石头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现如今,赵粉花就近就可以看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
作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黑石头镇卫生院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及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近看病需求,提高县域内就诊率,赢得了老百姓极好的口碑和赞誉。
目前,黑石头镇卫生院的接诊范围可辐射麻乍、岔河、哲觉、海拉等周边乡镇10余万人。
这是贵州省加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成效凸显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医疗卫生健康保障,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医疗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矢志不渝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尤其今年,坚持贯彻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推出实现“医通、人通、财通”,来加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卫生健康基础。
新时期探索新路径
“一县一策”打造县域医疗次中心
为什么要变?
近年来,贵州省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发展和完善,但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弱,基层诊疗量占比不大。
变!迫在眉睫。
2021年10月,贵州省高规格召开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部署了“十四五期间”将建设10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2022年1月,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将“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贵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列入贵州省委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中共贵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办、民生办建立工作台账、动态监测、定期通报。
太阳城娱乐官网制定了《贵州省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指南(试行)》,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则建立领导和工作机制,县级成立以党委政府主导并牵头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实行一县一策,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夯实责任共同体。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下一步,我们将以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抓手,按照‘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模式,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太阳城娱乐官网有关负责人说。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医通”推动服务同质化
什么是“医通”?
“医通”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服务同质化。贵州以二级医院服务能力为标准,在原有乡镇卫生院资源基础上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推进基层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升。
据介绍,根据县域医疗次中心功能、任务,以满足管理、业务工作需要设置行政部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三大类部门。在牵头医院指导下,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发热诊室等临床类科室,满足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急诊急救及转诊服务,能开展二级常规手术操作项目。
同时,根据县域区域卫生规划和牵头医院资源下沉情况,兼顾各项技术的先进性、适宜性和可及性,合理“优化”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实现医用设备资源共享和集中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赫章县河镇乡卫生院位于赫章县西部边陲,县离县城90余公里,与云南省接壤,周边与德卓镇、安乐溪乡毗邻。河镇乡卫生院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更新配备了呼吸机、麻醉机、凝血分析仪和电解质机等医疗设备,增设了外科、急诊科、内儿科、妇产科、手术室等科室,疾病诊断能力和辅助检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医院,目前服务辐射10万余人。
赫章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专家到河镇乡卫生院不断开展业务指导培训和手术带教,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贵州鼓励通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专家下沉基层“传帮带”、建设基层特色专科等途径,建成后的县域医疗次中心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的常见病病种数不少于100种,年内收治住院病种数不少于60种,开展手术病种数不少于10种,推进与县级服务同质,满足群众需求。
补齐基层人才短板
贵州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按照人员配置基本符合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各科室护理人员、医师、专职从事公共卫生人员、中医类医师等满足开展工作要求,通过安排牵头医院人员定期派驻、加大人员招聘力度、统筹编制使用等途径,让基层群众也可以享受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补齐基层人员短板。
“放松心情,不要紧张,手术医生都是县里的专家,你闭上眼休息一会,手术就结束了。”在长顺县代化镇中心卫生院的手术室里,长顺县医疗集团(医共体)副院长、主任医师胡开映对患者郝女士语调柔和地说道。此前,郝女士不慎跌倒,右脚踝疼痛不止,并出现肿胀,不能独立行走,遂至代化镇中心卫生院就诊。诊断结果为“右侧腓骨下段骨折”,经专家会诊讨论,由医疗集团专家团队下沉代化,为郝女士进行手术。“一开始我们家里人都吓坏了,县里面的专家到来后,我们就宽心了,手术也很成功,非常感谢大夫。”郝女士的丈夫说道。胡开映叮嘱郝女士及其家属,身体不舒服或者有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延误了治疗时机,郝女士一家连连道谢。
长顺县代化镇卫生院是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之一,今年3月中旬建成后正式挂牌。加上有长顺县医疗集团作为强大的后盾,病情复杂的患者在当地就能进行救治,有问题也会及时请教集团医院的专家,基层医院的诊断能力和手术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据了解,长顺县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效推进医疗次中心专科能力、人才队伍、医疗设施配置等全面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的工作目标。
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贵州省各地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下沉到基层,补齐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短板,帮助医共体成员单位提升诊疗能力和水平,让基层百姓享受到高、精、尖的诊疗服务。
托底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财通”实现财务制度统一
贵州省各地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行以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负责,落实管理共同体。其中,县域医疗次中心和医共体牵头医院的财务管理、报销、费用申请、预算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机构的财务制度统一,鼓励牵头医院结合自身情况,主动投入建设资金开展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既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又能逐步减轻自身服务辐射带动的压力。
铜仁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省委“一市一示范”改革内容,为加快推进医共体“紧密性”的建设,铜仁市在医共体内组建运营管理、人力资源、医保管理、会计核算、信息与质量控制等五大中心。让辖区内医疗卫生系统达到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组建运营管理中心,统一行政与业务管理。组建人力资源中心,统一人员与绩效管理。组建医保管理中心,统一医保基金与药械管理。组建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财务与集中核算管理。组建信息与质量控制中心,统筹信息化与医疗质量管理。五大中心的运行将推动实现共体内管理、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人员统筹调配使用、推进医保基金有效使用、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业务、人员、财务、药械、绩效考核“六统一”和信息系统统筹管理,促进人、财、物等资源的集约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