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贵州省两会召开,来自医药卫生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健康贵州建设提出了不少“接地气”“冒热气”的建议、提案。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近代表委员,听他们介绍履职感悟、大会期间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一年里的工作打算和美好期待。
余蕾: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人口素质保障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让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尤其是省长提到的关于全省医疗健康的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格局,举措务实,让更多老百姓能就近看好病。作为一名医卫领域的人大代表倍感欣慰。一方面感受到了过去一年各地把努力补齐农村医疗短板等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一抓到底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到了新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聚焦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的高瞻远瞩的谋划和部署。”1月24日,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贵阳集中聆听了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代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余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
余蕾长期从事与妇幼保健相关的工作。过去一年,她除了统筹做好日常所在的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外,通过诊疗病人,走访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专题调研我省基层出生缺陷、妇幼保健医疗人才培养、诊疗技术现状等问题,相关调研成果或通过学术会议向同行分享,或以专题报告形式向卫健主管部门报告,均得到了较好的反馈。
但她同时也注意到,我省出生缺陷防治和部分地方医疗救助政策体系落实救助对象的身份认定结果交互不便等问题。
“当前,全省正处于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加强基层出生缺陷防控,提升农村妇女儿童健康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培养技术好、爱岗位、懂农村的妇幼医疗人才,能从源头上降低出生缺陷致畸、致死率,切实减轻农民家庭负担,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更高人口素质保障。”余蕾说。
为此,余蕾建议,持续推进全省优生优育、出生缺陷筛查、宣传,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关注当前孕产妇、儿童心理疾病高发问题,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孕前、孕期、产后的身体检查和心理健康干预,切实减少出生缺陷所致婴幼儿死亡及先天残疾。
对于救助对象身份认定结果交互不便的问题,余蕾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管理经办体系。
此外,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医疗卫生保障,余蕾建议,加强面向基层的妇幼医疗人才培养,探寻中西医结合诊疗在妇幼保健领域的实践,在提升西医诊疗保健技术的同时,也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挖掘,并加快修订《贵州省中医药条例》,为促进我省中西医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张应会: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为区域内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政治站位高、目标定位准、工作思路新、举措落点实,我坚决拥护、完全赞成。”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应会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精准把脉、精准施策,全省医疗卫生不断“提质”“增量”,作为医务工作者,深受鼓舞。
在张应会看来,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的飞速发展正是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是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承接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举足轻重,既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又指导下级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医院内涵建设,为区域内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张应会介绍,2023年,医院与输出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并开展深度合作。“贵医附院已选派急诊医学、妇产科、护理、管理等专业专家到我院工作,畅通了‘派下来’‘送上去’渠道。”截至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增加了4个省级重点学科。
此外,医院还有力有效推进新院区建设,新院区设30个门诊科室,计划于本月29日全面开诊,6月底前完成搬迁工作。张应会高兴地说:“搬迁完成后,医院的业务用房将从6.5万平方米增加到29万平方米,结束我院在同级医院中就诊条件靠后的历史。”
推动六盘水市肿瘤医院开诊后正常运营是六盘水市人民医院2023年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填补了六盘水及周边地区无肿瘤专科医院的空白。
上述三项工作的开展,加快推进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一院三区”运行模式,是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带动作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的生动写照。
张应会表示,接下来,医院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运行”的要求,加强与输出医院和省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加大骨干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作出积极贡献。
“村卫生室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设备药品种类齐全,可以很好的满足老百姓日常的看病需求,头痛脑热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从事村医工作37年的省大代表、摆谷村村医罗海香,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
1986年,罗海香从贵定县卫校毕业后,回到贵定县云雾镇摆谷村,一直从事村医工作。“过去,百姓大病不敢看,小病没人看。村子里连个医生都没有,乡村交通又不方便,有个头痛脑热或者跌倒摔伤,往往就是看看偏方处理,草草应付了事,村民们吃了不少苦。”罗海香说。
贵定县云雾镇摆谷村村医罗海香在卫生室里给村民量血压
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保障群众健康的基石。近年来,贵州省从村室建设、药品配备、人才配置、待遇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2年1月起,贵州将村医每月财政定额补助提高了200元。
“我现在一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政府还给我们交了养老保险,我觉得很知足。”罗海香很欣慰。
摆谷村是她的“全世界”,1600多名群众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牵挂。她的脚步踏遍了村子里每一个寨子、每一个家庭,看病开药、上门服务是她每天的工作。
罗海香和云雾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一起入户随访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有2万多个村卫生室、合格村医近3万人,动态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我希望招录补充村医新生力量,提升村级服务能力。同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医疗保险等,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罗海香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