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贵州省两会召开,来自医药卫生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健康贵州建设提出了不少“接地气”“冒热气”的建议、提案。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近代表委员,听他们介绍履职感悟、大会期间关注的话题,以及新的一年里的工作打算和美好期待。
韦小瑜:继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全力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实验中心细菌性疾病检验科科长韦小瑜
“仔细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倍受鼓舞。报告内容充实、数据翔实、客观全面地展现了2023年贵州省在各领域的突出成绩,部署任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切实可行,彰显了政府对未来工作的重视,也让我对2024年贵州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省政协委员、省疾控中心实验中心细菌性疾病检验科科长韦小瑜说。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省疾控中心实验中心的一员,我非常荣幸参与并见证了2023年贵州疾控事业和实验中心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韦小瑜介绍,过去一年,省疾控中心挂牌成立了贵州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持续推进“1+13”攻坚行动,快速处置多起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防控、艾滋病、职业病、地方病和慢病等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疫苗临床试验基地扩大到10个,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八连升”,高质量完成一老一小肺结核免费筛查、电子预防接种证等37件民生实事,以最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工人先锋号等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88项,用实干实绩向党和人民交出疾控答卷。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持续推进实验室能力建设,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国家基金科研项目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实验,实现高致病性动物感染实验新突破,为下一步贵州省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完成了新建微生物大楼的搬迁,新增微生物实验室约8000平方米,为有效开展病原监测、暴发疫情处置、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并建成省市两级病原微生物基因测序平台,为病毒变异监测、病原识别及精准溯源等提供技术平台和保障。
——全面推进全省疾控网络实验室建设,在持续做好新冠、流感等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实验室监测基础上,利用流感监测项目试点带动部分县区市开展流感及新冠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建成覆盖9个市(州)疾控中心、77个县级疾控中心、109家医疗机构的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病原监测系统;在贵阳等5个市(州)建成病媒生物分类鉴定、抗药性监测实验室,全省75%的县区建成病媒生物分类实验室;首次建成贵州省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系统,并在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区)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我省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的上报及使用效率。
“展望2024,我们信心百倍!”韦小瑜说,省疾控中心将按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提升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效能”的要求,继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全力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她建议:一是要持续提升检验检测和应急处置能力,固化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完善传染病防控长效机制,建立更准确的、非主观选择技术方法,快速识别监测和暴发中的病原,为进一步精准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二是要不断提高疾控信息化建设,推进与医疗机构等的信息互联互通,切实提高监测预警效能,减少疫情扩散的风险,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三是要抓好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宣贯落实,完善符合疾控体系人才队伍特点的薪酬保障和激励制度。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调动疾控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罗海香:环境好了、设备多了、群众看病更方便了
省人大代表、贵定县云雾镇摆谷村卫生室村医罗海香
2023年是贵州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听完政府工作报告,省人大代表、贵定县云雾镇摆谷村卫生室村医罗海香深有感触:“2023年我们的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也催人奋进。”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基层卫生室建设力度,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增加医疗设备、配齐常用基础药物、提高村医医疗技术水平和待遇……这些,让从医37年的罗海香由衷地感到高兴:“一方面是村民的就医获得感在不断增强,一方面是我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增强!”
从小生活在农村,目睹了乡亲们缺医少药的艰难,1986年从贵定卫校毕业后罗海香选择回到乡卫生院工作,1998年又选择回到村里开起了卫生室。“现在和以前对比,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罗海香回忆,以前的村卫生室房屋狭小,设备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老三件”。现在,摆谷村卫生室有60平方米,有了独立的诊室、药房、治疗室、留观室等,血糖仪、雾化机、血红蛋白检测仪也搬进了卫生室。“环境好了、设备多了、群众看病更方便了!”
小小的村卫生室,服务着1000多人。对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的老人等重点人群,罗海香坚持定期上门送医送药,开展健康宣教。
罗海香觉得,大家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了。“乡亲们都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日子好了,要珍惜。身体有不舒服的都会联系我、咨询我,及时就诊。”卫生室服务能力的提升也让罗海香有了服务好乡亲们的底气。
除了卫生室面貌的焕然一新,两年多来全省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也给罗海香和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以前村民们要做CT检查,都得到县里或州级医院。现在,到云雾镇中心卫生院就能做了。”罗海香所说的云雾镇中心卫生院2022年被列入第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名单并于当年建成。如今,“村里人需要做检查或者手术,到卫生院就可以了!离家近,报销比例又高,群众很满意!”罗海香说。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罗海香今年主要关注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她希望能从省级层面统筹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机制,提高增强城乡居民参保覆盖率,防止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丁莉娜:推进医养结合,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省人大代表、贵阳市息烽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丁莉娜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七普”数据显示,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4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1.56%。家庭养老负担日益沉重,机构养老需求逐渐凸显。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贴心的服务?
贵州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贵阳市息烽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丁莉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推进医养结合,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我是一名中医,职业习惯让我更加关注老年医疗和养老问题。” 丁莉娜说,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虽然国家医养结合政策不断完善,取得积极进展,但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
丁莉娜介绍,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等6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养老机构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等方面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实际操作,目前仅能提供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健康指导等简单服务,对失能老年人上门行动、上门巡检等常态化开展力度不足。” 丁莉娜介绍,医是基础,养是核心,保是支撑。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要处理好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需要政府牵头有力引导,充分调动多方资源,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健全综合治理机制。”
丁莉娜建议: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采取差异化补助等多种措施,推动养老机构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二是畅通配套政策堵点。通过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等,多维度加强政策支持。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措施。厘清“医”和“养”的边界,完善医疗保险报销制度,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建立低保衔接制度。同时,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居家照护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