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7月19日,晨雾还未散尽,一支身着白衣、手提药箱的巡诊小分队如期出现在紫云县大营镇的山沟沟里。当地百姓都晓得,这支医疗队来自贵阳,走村串户主要是为了治“疯病”,这仅仅是该院健康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3个月来,医疗队跑遍了全镇19个村落,筛查、治疗、归档、管理……帮助当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精神病动态防控管理体系,打造出了基层精神卫生防治的“大营样本”。
提升站位:凝聚健康扶贫精准之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目前我省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2—14万人,一个精神病人,往往会带来一个家庭的贫困,这不单是医疗卫生问题和社会管理问题,更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一人”的严峻考验。如何发挥省级精神卫生中心专业技术优势,解决基层精神病防控难题,是摆在该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庄严使命,催人奋进;战斗号角,冲锋嘹亮。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脱贫攻坚“动员令”已经发出,院党委认真组织学习,广泛展开讨论,迅速把思想行动和工作重点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围绕践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个坚持”的新思路,下发了《关于开展脱贫攻坚医疗扶贫主题党日活动的通知》,8个在职党支部闻令而动,兵分三路前往三穗、紫云、石门,旨在结合大营镇精神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在其他扶贫点拓板出第二个、第三个“大营样本”,打通医疗卫生资源上下联动的“关节”,封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阀门”。
扶贫队内科何燕青主任到患者家中检查
扶贫队薛茜医生走村串户指导精神病患者服药
威宁县石门乡,扶贫队张太珍、陈桂芳到当地一老年精神病患者家中诊疗
上下联动:构筑健康扶贫防护之网
2017年冬至,大营镇村民王民富(化名)因服用精神科药品过量危及生命,院扶贫工作队薛茜医生知晓后,迅速将其转入该院治疗;在三穗县八弓镇亚铃村,精神病患者张军(化名)通过院驻村第一书记甘毅“牵线”,经系统治疗后康复,如今帮着父母操持着水果生意……这样的故事,时常都在发生。近年来,省二医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派出党员干部2名、医疗分队3支长期驻守扶贫点,开展义务巡诊、精神疾病防控筛查30余次,打通了疾病转诊救治的绿色通道。为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承担起全省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任务,共计为全省88个县市综合医院培养了257名精神科专技人员,为构建全省精神卫生防控体系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上下联动,系牢了健康扶贫防护之网。
固本强基:打牢健康扶贫后方平台
投身健康扶贫的“战场”,离不开“大后方”提供坚实的保障。为进一步促进全省精神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该院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建成了覆盖儿童至老年全年龄段的精神专业亚专科体系,心理治疗、精神康复、睡眠医学等特色专科快速发展,保持占据着全省的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引领地位。按照省卫生计生委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统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要求,医院正着手建立“贵州省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研究中心”,谋划将我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建立起以发现、治疗、管理和救助为一体的全方位、精准化的重性精神病动态管控网络,将健康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7月的三穗县八弓镇亚铃村,正值西瓜丰收的日子,14万斤的产量能给农业合作社带来约8000元的纯利,村办肉牛养殖基地的第一批20头肉牛也已入栏,产生的牛粪转化为肥料将用于300亩水果基地的种植……一套完整乡村生态循环产业链已见雏形,产业营收的60%将用于贫困户分红,保证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在脱贫攻坚之路上,贵州省二医以健康扶贫为支撑,以产业帮扶为补充,点面集合、多路推进,将扶贫的温暖阳光洒到了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屋檐,照进了每一个贫困患者的心上。
(编辑 郜妮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