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正式迈入第40个年头,回首铜仁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独树一帜。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乡村诊所到“智慧医院”……四十年沧桑巨变,铜仁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建设和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就医环境不断改善,百姓看病越来越省事、便捷。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传统的中医药在思南县民族中医院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只有7人的小诊所到如今的二甲医院,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医院的巨大变迁。
走进思南县民族中医院门诊楼,近70岁的老中医杨秀华正在给病人把脉问诊,病人们自觉地排着队等候,房间里十分安静。杨医生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带教专家,也是第二届贵州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大师,许多病人慕名而来。
杨秀华已经在思南县民族中医院工作了46年,亲眼见证了医院的变化历程。虽然如今已退休,但出于对中医药学的热爱,又被返聘回医院坐诊,医治更多的病人。在交谈中杨医生告诉笔者,医院以前是一个中医联合诊所,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中医也不被人重视,许多医生都坚持不下去,中途放弃了,但是他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40多年如一日的爱着国粹中医药。杨秀华说:“思南县民族中医院建院于1955年,在政府的引导之下由4位中医师、3位中药师,自筹资金500多元,并且自带诊桌、药柜、药厨、桌椅、板凳组建了思南县中医联合诊所。”思南县中医联合诊所发展到今天的思南县民族中医院,几十年来中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医(药)一直在该院传承。
对于思南县民族中医院的发展,该院退休职工刘时仙如数家珍,她亲眼见证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刘时仙说,思南县民族中医院6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发展成现在的二甲中医院,是大家辛辛苦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她作为中医院的退休职工,为中医院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得到了革新与发展,如今的中医儿科、中医制剂室、中医治未病科等科室通过实践,为群众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在针灸理疗科病房里,张凤霞正在扎银针,她告诉笔者,中医理疗很神奇,她的手以前都抬不起来,通过两天的治疗,现在拉伸都不那么疼痛了,中医真是一门神奇的科学。
中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思南县民族中医院不断汲取中医的精髓,使国粹中医药在该院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据悉,思南县民族中医院在2014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现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有职工500余人,从一个7人集资租房开设的小诊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练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变成如今的二甲中医院,艰辛的蜕变历程使中医药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编辑 郜妮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