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杏山镇中心卫生院,这是38岁的副主任中医师余元雯每天重复最多的动作,而且他都是满脸笑容地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
患者临别前,都会说一声“谢谢医生”。而熟悉或慕名而来的患者,则更多会说:“谢谢杭州医生”“谢谢滨江医生”。
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的专家,余元雯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此开展工作一年多,但他早已声名在外。
从医十余年,余元雯做过中医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做过西医医生,也在站点做过全科医生,现在成为了一名帮扶医生,挂职副院长。
“不论何种身份职务,都是为了患者能看好病,看得好病,都是在与病魔斗智斗勇。”余元雯说,因而不论是在何地,都会毫无保留地把所学和经验做法分享给当地,更希望帮扶之路能越走越宽。
2018年7月,余元雯初来乍到时,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融入工作,他积极与院内职工打成一片,学土话聊风俗交朋友。发挥所长投入到杏山卫生院中医馆的建设中,特别是在中医门诊、中药房管理、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入手改进提升。
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余元雯在麻江县已经拥有了不少“粉丝”。能得到群众的认可,除了他精湛的医术,跟他“上门服务”有很大的关系。每次义诊下乡,他都主动与居民交谈,做好笔记,看病治病的同时还为他们宣传保健知识。
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业余时间,余元雯精选了自己的经验方做成手册并输入电脑,方便麻江的同事们查阅和开方;在中药房指导中药师进行中草药打粉、调和、储存;向全院推广季节性的三伏贴、草药敷贴、草药熏蒸、草药面膜等中医适宜技术,深受同事和患者的好评。
2019年1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和余元雯的努力下,麻江县首个“东西部扶贫协作医务人员实训基地”及“余元雯名医工作室”挂牌成立,余元雯是名医工作室主持人。
让帮扶优质医疗资源直接下沉到乡镇,这是“麻江模式”的显著效果。而且援黔专家的“名医工作室”设立在乡镇卫生院,这在全州也是首家,在全省也不多见。
而作为“实训基地”,它并不局限于本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其他乡镇卫生院也可派人到此交流学习,并且杏山镇卫生院帮扶团队也会定期带队“沉下去”帮扶指导,使得麻江县整个卫生健康系统都良性互动运转起来。
如今,前来杏山卫生院中医馆就诊的患者几乎每天都有复杂的新病种、充满渴求的新面孔、千变万化的新土话,有深山的、有周边县城的、更有来自省城及外省的……
10月10日下午,在记者采访的间隙,就有10多位患者慕名前来。有初次来的,也有熟悉的患者,还有西医无果,特意寻求中医疗法的。
54岁的罗熙梅来自麻江县谷硐镇,多年前就患有颈椎病并伴有高血压,曾在省内外大医院求医无果。今年5月,慕名找到余元雯医生看过后,目前已有明显好转。
“滨江医生余专家看病非常耐心细致,总是和颜悦色的,还没开药,就已感觉好三分了。”罗熙梅说,目前她只自费了不到500元钱,病情已基本稳定了。
事实上,在杏山镇中医馆请专家看病都是不收挂号费,而且中药的医保报销比例提高5%,整体可以报销95%左右。
与此同时,余元雯还在中医馆内开展有“免费体检报告解读服务”,任何看不懂体检报告需要详细解释的,他都一一不厌其烦给予解读。通过体检结果解读、中医体质辨识、慢性病管理和诊疗进行指导,使得患者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用药指导更加规范。
“特殊忙碌时间,有时一天要看望各种患者200多人次。”余元雯说,目前他已坐诊8000多人次,走在麻江县内,常有患者和他打招呼,而他与许多患者也成为了朋友,并且他的电话和微信都是公开的。
杏山镇卫生院院长刘开炳说,余元雯医生到此帮扶后,中医馆增设了中医专家门诊、未病室、中药房,大力推广了三伏贴、中药穴位贴敷、春季小儿生长贴、中药饮片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人次由原来的每周40人次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周200余人次,诊疗收入也直线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科人员由原来的5个人增加到10个人,其中中医医师8名,护士2名,并有两名副主任医师,和两名主治医师,基本已可独立挑起大梁,从而达到了学得会、留得住、可持续的效果。
“我的愿望就是即便我年底离开了,当地的人才团队仍能正常开展工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余元雯说,帮扶期间让他思想得到了升华,更深切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从医初心,基层医务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因而他在麻江县递交了入党申请,现在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