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每天午后,安顺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就开启忙碌模式,大多时候都要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还要通宵达旦。
作为临床血液的幕后工作,如果把街头采集回来的新鲜血液称为原材料,那么成分科就是血液加工厂。献血车将满载着爱心的血液送回血站,工作人员之间进行血液交接后,便要立即开始成分制备工作。
成分的制备受时间限制,新鲜的冰冻血浆要在全血采集后6至8小时内进行过滤、离心、分离、速冻和储存。统一的标准操作流程,流水化般的生产线,一道道纷繁复杂的工序……在这里,一袋袋爱心血液通过成分科工作人员的一双双巧手加工处理,为临床传递无数爱心,让生命重新绽放。
安顺市中心血站成分科的工作人员已得心应手,而在不久的将来,该科室或许还将提质升级。因为来自青岛市中心血站的成分科副主任、主管技师李继明又开启了新一轮帮扶,这样的热血接力,两地已持续了15年。
安顺市中心血站成立于1998年。2004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系统青年志愿者赴黔扶贫接力计划的安排,青岛市中心血站派出一名青年志愿者到安顺市中心血站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帮扶,率先在全省建立输血研究室,从此拉开了两地血站合作交流的序幕。并于2005年4月签订合作协议,正式结为友好血站。
血脉相连,一通百通。双方随即不间断开展人才培养、业务合作、互访交流等工作,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特别是2016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健康扶贫以来,双方推动对口帮扶工作深度融合,帮扶成效显著。
三年来,青岛市中心血站的帮扶专家通过远程指导、现场驻站帮扶,在血液检测、采供血质量管理和控制、临床输血服务、疑难血型鉴定、血液制备新技术、血液新制品推广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导。
在青岛市中心血站帮助下,筹建了安顺市中心血站血型研究室,通过开展新生儿溶血病检查、母婴血型不合产前检查、Rh血型确证、疑难血型鉴定等,为临床输血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血型研究走在全省采供血机构前列,使安顺市中心血站从单纯的血液采集和供应,提升到对临床输血的技术指导,填补了安顺市输血医学的空白。
“青岛、安顺两地逐步建立了常态沟通机制,每年均互派人员访问,开展交流、学习,对接具体帮扶工作,做到工作信息的互通、工作成果的共享。”安顺市中心血站体采科科长、业务主管王洪叶说,两地血站签订新一轮友好合作协议以来,进一步明确了合作交流意向和计划,在血研室建设、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谱写出了两地血浓于水的山海情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