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驻威宁自治县板底乡雄鹰村第一书记袁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2018年3月,袁博作为贵州省人民医院选派的省直机关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位于乌蒙山脉高寒贫瘠落后的板底乡雄鹰村。
过去的雄鹰村正正应了那句“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顺口溜。但如今,通过两年多的艰苦战斗,袁博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彻底撕掉雄鹰村的贫困标签,成为“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向黔一公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村建档立卡271户1465个贫困人口也已稳定脱贫。
袁博回忆:“刚到村里时,我发现村支‘两委’有不同程度的‘不作为、慢作为’现象,而且村干部也不愿接受我这个‘外人’来指指点点。”为了打通思想上的沟壑,她主动来到地里与村民一起种花椒,跋山涉水她走在最前面,走村串户她最勤快,遇到困难她最先想办法,其他村干部看到她那么吃苦耐劳都被感动了。渐渐地,她凭着和蔼的处事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真诚为民的情怀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也从一个“外人”变成“两委一队”的主心骨。她带领制定并实施了《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方案20余个,讨论通过《村规民约》等系列村民自治方案。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我还发现雄鹰村的一些劣势也恰恰是优势”,袁博说。比如海拔高温差大能促成农作物的美味,地广人稀正好适合放养牛羊,与外界少沟通却完好地保存着彝族语言、歌曲、剪纸等文化。
可是,面对村里落后基础设施,处处烂泥路,没有自来水……这样的地方,怎么把资源“送出去”,把财富“请进来”?
袁博开始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组组通”道路建设30余公里741.11万元,串户路、院坝硬化600户全覆盖;实施危房改造72户,房屋修缮154户,厕所修建115个;完成覆盖全村的产业用水管网建设,修建小水窖 26个;推进村小学和村卫生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帮助完善雄鹰小学和新发教学点基础设施及教学设施设备,新建村卫生室200平方米,总投资40万元,配备村医2名,完善设施设备投入使用。在确保百姓“水电路房医教讯”得到全面保障的同时,也为雄鹰村的展翅高飞插上了翅膀。
雄鹰村合作社过去可谓是有资源没产业、有产业没市场、有市场没品牌的“空壳合作社”。面对这种情况,袁博便把带领群众脱贫的切入点放在了巍巍青山和广袤土地上,要向绿色生态要效益。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大力支持下,她邀请了农业、牧业、林业、旅游业等方面的专家到村考察指导,帮助协调种养殖项目、经果林项目、石漠化治理、辅助设施项目等资金2031余万元。她还写了几十个申请书,竭尽全力为雄鹰村“代言”,得到广州番禺区番发集团、毕节市交建集团等10多家单位的大力帮扶,帮扶资金及物资达400余万元。
2019年,毕节市雄鹰扶贫有限公司成立,雄鹰村真正形成“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特色高效农牧业。丰收时节,袁博把村里无公害的优质洋芋搬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极大地扩大了宣传范围。2020年全村调减玉米4400亩,规范化种植马铃薯2900亩;蔬菜1000亩,经果林400亩,养牛727头、养猪484头,养羊450只,养鸡5620羽。贫困群众可从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东分成3个层面受益,2019年辐射带动贫困户112户611人增收,户均增收2559元,2020年辐射带动贫困户265户1322人增收,户均增收2954元。2019年雄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荣获威宁自治县优秀专业合作社。
在雄鹰村,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买东西不用钱”的心连心扶贫超市,在那里,农户可通过在劳务输出、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文明村风等方面的表现获得积分,凭积分就能到超市换取相应物品。这也是袁博带领的帮扶工作组为了提升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切实摆脱“等靠要”思想的一个缩影。
袁博等一班人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等项目的实施,加大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既扶贫又扶志扶智,既治穷又治乱治散。2020年,雄鹰村为鳏寡孤独户建成2栋12户感恩楼;贫困户务工输出已达406人,占全村贫困劳动力人口的49.1%;建成国储林项目700余亩;辍学生动态清零;新增易地扶贫搬迁15户81人;引进多家旅行社开通包含板底乡的3条旅游线路,每天接待游客50-200人等。他们切实将各方力量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抓共管共治,有力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袁博曾说,宁可愧为人女、愧为人母、愧为人妻,也不能愧对父老乡亲!驻村两年多来,她每天几乎都要工作12-16小时,开车跑了7万多公里,跑烂了四条轮胎。她克服许多自身困难,2018年底患甲状腺癌,手术后一周便重回脱贫攻坚战场;她的精神感染着彝乡的干部群众,亲切称她为乌蒙彝乡索玛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