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有一个神秘的病房——NICU病房,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王婕是新生儿科超早产儿护理组组长,4月28日,记者穿戴好消毒隔离衣、鞋套,戴上一次性口罩后,跟随王婕跨过两道门进入病房。
病房里摆放着数十台保温箱,保温箱旁边放有呼吸机、监护仪等。病房很安静,只有监护仪器的滴答声。王婕说:“住在这里的孩子大多有‘硬伤’,要么早产,要么是急性重病,生命非常脆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在一个保温箱前,王婕将搭在保温箱上的布掀开,一名脚丫与成年人大拇指一般大小的婴儿正在安静地睡觉。王婕说:“这个宝宝是超早产儿,出生时只有900克,身体很多机能都不成熟,经过19天的救治已经长到1080克了,还需要再住上一段时间,进行监护和治疗。”说着,她用消毒液洗手后打开保温箱,查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导管固定情况。
“落实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常规、护理流程;保持患儿口腔清洁湿润;准确执行医嘱,用药精准;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保证患儿的医疗护理安全……在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上,科室有着严格的要求。”王婕介绍,凡是接触婴儿都要洗手消毒,从上班到下班,病区的护士们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
作为护理组组长,王婕不仅要通过巡查观看患儿的精神状态、奶量摄入等来了解患儿的情况,及时捕捉和判断患儿病情的细微变化,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更多的工作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几个月前的一天,王婕在早上巡查过程中,发现一名超早产儿上无创呼吸机后,鼻中格皮肤是紫红色,“新生儿的皮肤应该是红润的,皮肤紫红色,说明皮肤受到了压力性损伤”。回想之前的巡查情况,王婕敏锐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极个别的超早产儿会出现皮肤压力性损伤。
为此,王婕通过查阅数十篇中英文文献,向新生儿护理专家请教后,及时更改预防皮肤压力性损伤措施,由原来垫一层人工皮肤,改为垫三层,并更换了固定鼻塞方法,减低了超早产新生儿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在王婕眼中,从事新生儿护理是一份“良心”工作,父母内心的焦急,患儿生命的脆弱,要求每名护理人员时刻都要具备一份责任和真情,扮演好“临时妈妈”的角色,使幼小的生命早日治愈,阳光成长。“当看到一个个体重只有几百克的病情危重的宝宝,渐渐地变成一个个体重几千克的活力宝宝,当听到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看到一张张欣慰的笑脸、一个个家庭的梦想得以圆满,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王婕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