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刚刚从护理专业毕业的魏蓝进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急诊护士,开启了她20年的急诊护理职业生涯。她每天在导诊台、输液大厅、抢救室……来回奔忙。这一干,就是20年。
“每天都有数不过来的危急重病人需要抢救。”魏蓝说。上班以来,她很少能按时下班,白天上班除了中午和同事轮换着在休息室里吃一口午饭外,基本不能停下脚步,甚至常常没有时间吃饭,等到有点空闲时间,饭菜早就凉了。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急诊科一定是这个战场的最前线。护士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抢救急重症患者,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
记得20年前刚工作时,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急诊ICU病房对魏蓝说:“姐姐,我想活下去,我还要读书……”
当时,小女孩和父亲因车祸被一起送到医院急诊科抢救。小女孩身体多处伤势严重、生命垂危,但她的求生意志触动了魏蓝的内心,她想帮助这个孩子。为了鼓励小女孩,魏蓝特地去买了小书包和洋娃娃送给她,有空闲就陪她说话,给她讲故事,希望她能获得新生。
急诊科充满的不可预知性,魏蓝体会得十分真切。“其他科室还能预估情况,但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状况。有的家属及病人处于应激状态,很难沟通,我们每天的工作除了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监护,还要运用经验和技巧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他们能够理解我们要做的并且与我们站在一条战线上,从而使抢救能够顺利进行,所以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护理技能,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是急诊护士必须要具备的。”
魏蓝说:“护士必须保持同情心,以非评判性思维设身处地为患者思考。有时会遇到喝醉酒弄伤自己的醉汉。挨骂是常有的事,遭遇的这种心理压力得自己消化。”
魏蓝和她的伙伴们每天都坦然接受她们无力改变的事,也勇于鼓起她们力所能及之事的勇气。
去年7月,魏蓝从急诊科护送一名80多岁的老人去导管室做支架手术,在护送过程中,老人突发心跳骤停,她马上坐在担架床上为老人做心肺复苏,虽用尽全力,还是抢救无效。
“当时事发突然,老人家属虽然很难过,却没有责怪我们,反而对我们说谢谢你们,你们尽力了。”惋惜中,魏蓝感到一丝安慰。
20年的护士工作,即使见惯了生死离别,魏蓝没有日渐麻木,而是用自己的同理心感知病人和家属的身心苦痛。
“我们都一样,都有难言之隐,都有病痛需要解除,护理工作本身的意义就是帮助那些暂时无法恢复健康,需要照料的人。”
谈到每次成功抢救过来的病人,魏蓝心底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护士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职业,我很荣幸自己成为一名急诊护士,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即使工作繁重让自己感到疲惫,但病人及家属的感谢和肯定都是我继续坚持的动力。”魏蓝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