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贵州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内迎来一名不同寻常的女婴,其母亲在送入手术间的一刻,儿外科专家早已等候在此。胎儿娩出后,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儿外科多名专家协作经过1小时辛苦奋战终于将该名女婴顺利从死神手里抢救了回来。
据悉,今年33岁的庆庆(化名)是一位初孕妈妈,眼看孩子已经足月,本应沉浸在即将与孩子见面的兴喜中,但一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度怀疑孩子患先天性膈疝,这个孩子能不能要,全家都陷入痛苦中。庆庆和爱人坚决不放弃这个孩子,于是来到省人民医院寻求帮助。
孕妇入住产科后,科室针对产妇妊娠期间身体情况及胎儿先天性隔疝特点,迅速启动MDT诊疗,组织了包括影像、NICU、小儿外科、手术麻醉科、产前诊断等多学科协助讨论诊疗方案,最终拟定了1月5日实施剖宫产手术,同时立即对新生儿全麻插管行胸腔镜手术。单独每个手术的开展都不存在技术障碍,但将两台手术“连台”,特别是要在剖宫产术取出婴儿后第一时间对娩出婴儿实施胸腔镜,对科室间的衔接配合、妊娠期间诊断定位、术中救治保障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为确保本次手术的安全顺利,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专门调集相关临床科室“伴随保障”,确保手术圆满顺利。
手术的日子到了,宋鸿碧主任医师上台主刀,迅速将患儿取出,只见患儿全身青紫,呈重度缺氧状态,在手术麻醉科主任章放香的指挥下,迅速成立一支由麻醉科、新生儿科、产科、小儿外科组成的新生儿抢救团队,短时间内解除了患儿窒息状态,将患儿送到儿外科的胸腔镜手术台上,术中见患儿膈肌上一大小约3cm×3cm的裂孔,大量肠管涌入胸腔中,患儿肺部已水肿并被压缩了2/3,儿外科李飞副主任医师立即予以患儿实施胸腔镜下左侧胸腔内容物还纳、左侧膈疝修补术。手术结束后,患儿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正常,女婴从出生到麻醉、手术完成历时1个多小时。整个手术过程,麻醉科、新生儿科、产科均坚守在一旁,随时待命。
据介绍,本次多学科协作产房外科手术为省内首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