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参加航空模型飞行比赛,感受科技的魅力。 黄晓海 摄
纳雍县维新镇医护人员在该镇坪子村半坡组为苗族妇女量血压、测血糖。李光明 摄 (贵州图片库发)
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菇房”的工作人员忙着采收、分拣榆黄蘑,供应各地市场。 卢忠南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五年来,贵州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这是精彩的五年、奋进的五年。民生大礼包暖透心窝——
贵州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连续调高低保标准,不断夯实兜底保障水平;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建档立卡人口动态应保尽保、应资尽资、应报尽报;住房安全保障让千万农村群众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近日,省民政厅制发《关于深入开展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确认权限下放乡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确认权限下放至试点乡镇(街道),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变原来“镇初审、县确认”为“镇确认、县监管”,不断减少确认环节、压缩办事时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困难群众。
2017年,贵州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15%,2021年达到农村低保标准每年4569元,城市低保标准每月655元,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49.2万人、特困人员9.5万人。
对待困难群众,贵州格外关注、重点关怀。
2021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运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集10余家相关部门数据,及时将1600人新纳入兜底保障;
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1+5+6”工作体系,扎实推进47.1万留守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按照机构集中养育每人每月1600元、分散养育每人每月1050元的标准,为9400名孤儿和1.92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3.76亿元;
持续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全年共救助1.4万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8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5.5万人。
贵州的社会救助工作连续三年在民政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
实施健康贵州建设
4月以来,织金县双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活动中,体检医生认真细致,贴心地为老年人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提供帮助。
健康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五年来,贵州深入开展健康贵州行动,全力推动健康贵州建设,不断筑牢人民健康安全线。
2018年,贵州印发《“健康贵州2030”规划纲要》;2019年,印发《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健康贵州行动的重点任务。
健康贵州行动实施以来,贵州采取一系列实招硬招全周期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创新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深入实施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保障了全省卫生健康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医改工作多次获国家肯定。
着力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医疗健康服务圈”,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有效缓解。
民生连着民心。一系列举措为改善民生按下“快进键”,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加强住房安全保障
贵阳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2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个;新开工1009户,毕节市住建局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今年以来,贵州各地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工作,补齐“三感”社区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2016年以来,贵州聚焦建档立卡农户,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对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开展“全”覆盖评定、“全”领域提质、“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培训。
2017年,贵州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同步配套“三改”工程,即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2018年启动实施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2019年启动实施农村人畜混居整治,建立了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房、地质灾害搬迁房、村内闲置安全公房、养老院福利院等全方位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在棚户区改造方面,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动态管理制度、预警制度和常态化核查制度。针对背街小巷改造,建立“贵州省背街小巷改造业务管理平台”。
2021年,全省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套(户),完成改造9万套(户);开工766个城镇老旧小区项目,涉及17.04万户;改造完成背街小巷1273条。
一系列“组合拳”,让千万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五年来,全省上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下一个五年,期待更精彩!
特殊困难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有稳定的收入,社区生活很方便,小孩子也能在附近享受免费教育资源,日子好过太多了。”刘某是麻江县人,家里共有5口人,妻子患病长期服药,3个孩子都还在读书。2018年以前,一家人都住在村里,依靠刘某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相当困难。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刘某家于2018年搬迁到麻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官井湖社区,为了让刘家人在县城住得下、能生活,街道、社区和帮扶干部特别照顾他们。
在大家的协调和帮助下,刘某在社区得到一份公益性岗位的工作,各级干部还帮助他的妻子解决看病问题,并帮助他家办理农村低保转接增加保障金额。
2021年来,麻江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要求,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基础上,创新“1335”工作模式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不断织密织牢社会兜底保障网。
建立“1个制度”。明确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对象、关爱帮扶责任人和关爱帮扶任务。
抓好“3项分类”。根据困难程度和人员结构不同,将特殊困难群体科学分为A、B、C三个类别。
落实“3方责任”。实行县、乡、村三级联保,建立分类分层的关爱帮扶机制。
确保“5个到位”。关爱帮扶工作要求对独居对象必须嘘寒问暖到位,对生活不能自理对象必须监护照料到位,对生活有困难对象必须救助保障到位,对患疾病对象必须送医治疗到位,对有矛盾纠纷家庭必须调解化解到位。
麻江县“1335”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模式实施以来,评估列入关爱帮扶特殊困难对象253户。累计开展关爱走访5700余次,为特殊困难群体发放大米10290斤、粮油360桶、棉被103床、棉衣107件,协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60余件。累计发放低保、特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救助资金8436.76万元。
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麻江县困难群众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优质教育托起孩子美好未来
“学校前年增添了一个音乐舞蹈室,我可以尽情跳舞。”在桐梓县楚米镇元田小学的舞蹈室内,学生李慧佳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2019年以前,元田小学只有14间教室,功能室也较少,教学资源紧缺,在课程设置上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桐梓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元田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上海援建项目资金新建了教学综合楼,新增音乐舞蹈室、美术室、科创室等16间功能室。硬件设施的改善、软件配套的齐全、师资力量的加强,让元田小学与县城区学校的差距不断缩小。
元田小学的变化是我省乡村学校全面改善的一个缩影。2021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1505.60亿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推进工程,加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确需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完成新建改扩建城镇义务教育学校342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555所,新增学位6.2万个。
在城市,教育也向着更加公平更加优质迈进,校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学校就在家门口,有少年宫,还可以学习画画。”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严家寨校区五年级学生黄春雨十分开心。该校区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家门口的学校,由水城区第二小学于2018年领办。如今,这个有800余名学生的校区以“阳光校园·智慧教育”系统为载体,促进校区、班级、师生之间课堂互动、资源共享,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近年来,贵州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补短板、促均衡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722所,在校学生5763162人,比2020年增加9790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智慧医疗 让看病更加便捷
“给你弄好了‘黔康码’,以后只要拿这个码扫一下就可以挂号……”就医群众蒙敏以前要带着身份证挂号,现在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领取“黔康码”后,带着手机就可以挂号、取药,十分快捷方便。医护人员告诉蒙敏,以后不管是在哪个医院,只要调取“黔康码”,都可以通行,哪怕是到州里、省里都行。
过去,从实物就诊卡到后来的二维码,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就诊“门槛”。然而最让群众头痛的,是各家医疗机构“多卡并存”的同时,还“互不通用”。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2021年召开的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要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看病流程、精简就诊环节,有效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太阳城娱乐官网把推进“黔康码”发行应用,作为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实行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具体举措,作为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先机”的具体行动,作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方法加以推进。
“黔康码”对实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认共享,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21年6月“黔康码”正式推广应用。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黔康码”在全省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得到了大力推进。截至2022年3月底,291家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完成改造并上线应用,初步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节约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据统计,截至4月7日,全省“黔康码”发码量已达到1365.84万人,就医用码量达到3059.81万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