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30从家里出发,7时到达科室,立刻查看当天的手术安排和术前准备情况。8:00主持交班,8:20分组织科室讨论疑难病例,回顾分析前一天手术情况、开展术前讨论。9时,上手术台或带队查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赵礼金始终如一忙碌着。
2003年,师从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肝脏移植专家王曙光教授的赵礼金从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遵医附院肝胆外科工作。
2003年1月,赵礼金遇到一例棘手的肝脏移植手术。一名59岁的男性患者,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14年,曾经反复住院内科治疗8次。赵礼金接诊患者时,肝昏迷已5天。他经过周密分析,确定只有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但患者情况极差、手术风险高,肝源紧张。经过积极仔细的术前准备和多方协调终于找到合适的肝源。2003年4月17日,赵礼金主刀成功施行了贵州省第一例抢救性肝脏移植手术。此后4年,赵礼金共成功开展了8例肝脏移植术。
学无止境。2007年,赵礼金选择继续跟随王曙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赵礼金又一次面临选择。
“当时也接到国内一些大城市医院的邀请,但我觉得,医疗卫生领域还存在空白的家乡更需要我!”于是,赵礼金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遵医附院。
赵礼金从小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长大,“小时候,家里或村里有人生了病,只要‘赤脚医生’走进家,病人和家属就感觉有了希望。”初中时,赵礼金的大哥因胃穿孔大出血,在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的救治下康复。从小目睹周边乡邻生病后缺医少药的情景,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更召唤着他回到家乡,服务父老乡亲。
在遵医附院营造的安心、舒心留人、用人的环境之下,赵礼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用自己所学填补空白领域,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继实施贵州省第一例抢救性肝脏移植手术后,2016年3月,赵礼金成功开展了贵州首例全腹腔镜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PPD)。2016年11月,赵礼金成功开展了贵州首例DBCD (心脑双死亡器官捐献)肝脏移植术。同时,自2005年开始开展ERCP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以来,共完成了近2000多例次,没有出现一例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你们太了不起了,硬是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一位肝脏移植患者送来锦旗时万分感激地对赵礼金说。2019年,经过一场持续17小时的手术,遵医附院肝脏移植团队成功救治了这位凝血功能很差的罗姓患者。从医30多年,赵礼金平均年主刀肝胆外科Ⅳ级以上复杂、疑难大手术200余例。但提起这场手术,他记忆犹新。“与死神拔河,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对他来讲,患者的每一次感谢都是对团队、对自己的莫大肯定,激励着他继续钻研。
近年来,赵礼金致力科研,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TOLL样受体4在胆管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错义突变介导的TGR5持续活化与功能丧失在胆管纤维化与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他主持的“LPS诱导胆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实验研究”获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肝脏移植技术应用”、“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分别获遵义医学院附属新技术特别奖和二等奖。
在潜心临床工作的同时,赵礼金还奔走于省内各市县医院,投身新技术的推广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培养。他到多家县级医院手把手传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指导开展肝脏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开展高位医源性胆管摘伤的处理等高难度四级手术。自2016年开始,赵礼金将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内镜技术(ERCP)推广到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铜仁市等地多家医院。赵礼金说,“把先进技术推广到基层,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水平,让基层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赵礼金内心觉得,能够多做一点,就多一分欣慰。
如今,除了繁重的业务工作,赵礼金还承担着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近三年,他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30多名,并顺利毕业,就业率100%。现4名博士研究生在读。赵礼金常常对学生说:“医生这个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培养和成才时间相对较长。要不断地将实践、知识、思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要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每一个生命。”
对于未来,赵礼金表示,“自己30多年来一直与遵医附院共同成长,在退休之前,要继续带好这个团队,培养新人,不断提升团队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继续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