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贵州省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
面对突发疫情的“遭遇战”,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百千万”进基层强能力行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贵州省始终把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为首要任务,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全省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顶着超强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承担着繁重的救治任务,经历着“艰难时刻”,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他们坚定、坚持、坚守……
尽管艰难,但大家都明白:疫情尚未远去,唯有携手同心,共克时艰,方能走过艰难时刻。
坚定
1月中旬,87岁的赵先生因发烧、咳嗽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被家属紧急送往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
因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入院时已出现意识模糊。1月13日,经过该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的连夜抢救与精心治疗,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挽救了回来,脱离了生命危险。
接收患者后,医务人员即刻对患者进行CT检查显示,老人的肺部严重感染,纤支镜检查见右侧支气管内有白色异物。而此时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随即,该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成功清除老人呼吸道里的白色异物,老人呼吸通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67岁的李先生,因新冠病毒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症状后入住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于肺部感染严重,CT检查显示已成为“白肺”。经该院ICU专家会诊后,初步诊断为重症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随即,患者转入ICU进行救治。转入ICU后,对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抗病毒、抗感染、中医中药支持等对症治疗。救治医师表示,要让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改善肺的通气和血流,同时要发挥中医中药优势,以调理肺气法进行治疗。
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治疗后,患者肺部病灶部分吸收,各项身体指征均有好转。
对于各医院重症医学科来讲,长明的灯光、紧张的脚步是常态。病房内,生命体征监护仪的声音不曾间断;病房外,家属焦急的目光期盼着患者平稳度过的消息,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他们一刻未曾停止,与病毒“正面交锋”。
坚持
1月14日,早7时,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血透室医务人员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
由于需要透析的患者中很多是“阳康”人员,而且其中大多已是高龄,还有部分人员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为此,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还要随时考虑调整透析计划。遇上病人有急性并发症的,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
“透析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心肺负担会加重,透析不能停,可能比平时更需要充分透析。很多患者家属,对新冠病毒感染后引发重症肌炎、呼吸衰竭、多器官衰竭等有着误区和恐慌,我们也要进行答疑解惑并安抚焦虑情绪。”该院肾内科医师杨静说。
与其他科室不同,由于血透的特殊性,为确保透析患者能够妥善得到救治,肾内科医务人员一直坚持岗位。
说起科室里任劳任怨的“战友们”,该院肾内科医务人员都是满满的自豪与感动,他们始终相信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硬仗。
坚守
红肿的眼睛、减缓的步伐、嘶哑的声音……这是近段时间来急诊科医务人员的真实状态。
为了确保急诊有序运转、重症患者及时有效救治,急诊人一直坚守一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段时间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症状轻微的大多数居家治疗,但症状明显的则来了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吉春玲介绍,近来,急诊科接收了不少危重患者,其中以老年人居多。为了让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全院一盘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据介绍,在硬件设施上,医院紧急增设急诊科留观病房床位,设置ICU二病区,确保用好每一处空间合理增设抢救床位,同时紧急采购一定数量的呼吸机。在急诊科门诊,诊室从原来的两个增加到4个。面对急诊科每天患者较多的情况,医院及时从其他科室协调医护人员增援。目前,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达260多人,大家拧成一股绳,奋战一线全力开展救治工作。
同时,特殊时期,该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共度时艰”的信念克服各种困难,合理妥善安置患者,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