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党建引领与医院高质量发展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身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郑曙光一直在思考。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郑曙光带领班子科学谋划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更为完善,整体办院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9年至2021年,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中医医院类别)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被评为A等次,2020年被评为A+等次,均位列贵州省中医医院第一名。
以上率下强化工作效能
为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郑曙光带领班子成员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聚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制度,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形成“党委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分片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以上率下强化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着力打造“丹心向党·杏林惠民”医院党建品牌,充分挖掘具有行业特征、医院特色的经验做法,推进实现“一支部一特色”“一科室一亮点”。
围绕医院中心任务,该院紧扣建强人才队伍、服务群众健康的目标,强化政治、思想、组织、作风、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升医疗质量,不断推动医院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医院高质量发展“答卷”正徐徐展开……第二门诊、第二院区相继建成,医技住院综合楼正式启用,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贵州)、科创大楼等国家级项目建设按下了“快进键”,“一院三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十四五”以来,整体办院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省考”和“国考”中大放异彩。在全省2022年度综合考核中,被评定为“第一等次”,位列13家省级公立医院“第四位”。
冲锋在前勇挑千钧重担
困难面前有党员,冲锋在先是党员。
身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接到援沪抗疫指令后,郑曙光作为中医分队临时党委书记,带领由30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一批贵州省援沪医疗队驰援上海。
到达驰援地的第一时间,高效构建指挥体系,成立10个党支部,组建医疗、护理、感控等7个专业组和10个行政组,实现不到24小时就开舱,开舱不足48小时就基本收满患者。
此间,根据方舱患者人数动态调整入舱医护人员人数,多措并举降低队员感染风险,在开舱人手吃紧的情况下,果断抽调力量支援上海长宁区。
在绥宁路方舱医院坚守的33天里,郑曙光带领援沪医疗队中医分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收治患者1852名,中医药使用率达98.54%,得到了国家中医药局、上海市委和贵州省委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郑曙光本人还取得了不俗的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10余项,近三年发表北大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先后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白衣先锋”等荣誉称号。
文化建院让中医文化浸润生活
具有丰富的党建工作经验的郑曙光还有着身为一名大医的拳拳为民之心。
秉承“穷医道精髓,献仁术爱心”院训,郑曙光深入推进文化建院,采取多种举措充实中医科普专家库,开展线上线下健康大讲堂,通过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爱心义诊和中医药文化体验等活动,扩大中医药社会影响。打造新媒体矩阵,建强宣传队伍,开发上线“中医文宣”微信小程序,积极打造中医惠民新品牌,让中医文化浸润生活、让中医保健惠及人民。
此外,大力推进为民工程,其中“5G+智慧医疗”有效衔接3个院区,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中药饮片全省包邮、“民医馆”挂牌成立、新冠预防方剂“大锅汤”无偿提供、“午间门诊”等一系列举措获得了群众真心点赞;“组团式”“成建制”精准医疗帮扶,形成了在全省推广的“普定帮扶模式”;“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万医下基层”五年来累计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为基层患者减免医疗费用50余万元。
2020年,医院党委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表彰。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评选中名列中医医院类别“患者、医务人员双满意”前10名。
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惟不忘初心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惟担当实干者胜。站在医院发展的新起点上,郑曙光正带领中医大一附院人把论文写在临床一线、科研一线、管理一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作终身课题,不断接续奋进力量,砥砺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