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誓言:从失去至亲到穿上白衣
1991年,山东聊城阳谷县的13岁少年孙广峰遭遇了当时人生中沉重的打击——奶奶因高血压脑出血骤然离世。当时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家人用板车拉着突发脑溢血的奶奶,在颠簸的土路上赶往四公里外的县医院,抵达时,奶奶却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那时我就想,如果医疗技术更好些,奶奶是不是能活下来?”少年的泪水化作坚定的信念—— 我要当医生,救回更多生命!
这个农家少年自此将全部学习的动力押在医学梦想上。家中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无人从医,但他以惊人毅力完成蜕变。1999年高考,他以616分考入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志愿表上赫然写着“不可调剂”。
“填志愿那天,我就没给自己留退路。”如今已经是贵州省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的孙广峰语气平静,眼神却如三十年前那个在板车旁流泪的少年一样坚定。
微观世界,苦练“绝技”
2004年-2007年,孙广峰在遵义医学院攻读硕士时迷上了显微手外科。为练习比发丝更细的血管吻合技术,他选择了一条“苦行僧”之路。连续八周,每天深夜蹲守实验室,用大鼠尾动脉做训练。鼠尾动脉血管直径仅0.3毫米,他在显微镜下一练就是通宵。“上半夜同学练,下半夜我接班,天亮时满眼血丝。为的就是训练出绝对的‘手感’—— 手要稳,绝不能抖,这关系着患者手指的存活。”
这份执着换来让人惊喜的成果。2010年10月3日凌晨,时钟的刻度走过2点,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依然亮着。孙广峰俯身在显微镜前,手指稳定地操控着器械。在他眼前,一根0.3毫米的血管壁薄如蝉翼,针线在微观世界里穿行。手术室外,一个4岁男孩的父母正在揪心等待——孩子的耳朵被机器绞断,这是贵州省首例儿童耳廓完全离断再植术。
“接通了!”五小时后,孙广峰直起僵硬的腰背,克制住了自己都想跳起来欢呼的冲动,拉开手术室的大门,露出微笑,告诉门外焦急等候的父母:“手术成功了!”此时窗外天已微亮, 面前是孩子父母喜极而泣的模样,与连声的感谢。一年后随访,孩子耳廓红润如初,一张稚嫩的小脸对着孙广峰说:“谢谢孙伯伯把我的耳朵‘粘’回去啦!”
扎根贵州:十八载坚守护患者
2007年,孙广峰面临人生抉择,是回山东老家?还是留在当时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贵州?
当时的情况是,山东省因为印刷业和农业发达,在十几年前切纸机和各种农具的安全性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相关外伤较多,技术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相比之下,当时整个贵州能做断指再植的医生只有几个人,90%的县医院根本不具备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及显微设备,很多在县医院转诊来的手指离断的患者,有些因为路途遥远且交通便利,错过了最佳的断指再植时机,作为医生真的非常痛心。
因此,为了职业理想,也为了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线,孙广峰选择了留下,希望能以绵薄之力,尽可能地去救治患者。当时的院领导给他下了铁命令:“春节是爆炸伤、烧烫伤最多的时候,两年内春节不回家,24小时待命,有患者需要进行断指再植手术时,十分钟内抵院。”他当时就暗暗立誓,一定要将遵义的这块技术空缺填补起来,未曾想这一开头,竟是整整十一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
“因为春节期间容易出现手部炸伤。刚开始那几年是担心其他人不熟练、怕处理不好,到后面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了。连续十一年春节都在岗,就算有事离开,也保证所在地方能在开车十几分钟就回到医院。”在山东的家里,老母亲还跟着兄姐生活。惦记母亲的孙广峰,就把回老家陪家人的时间调整到每年国庆节,“那个时节正是农忙,母亲种了5亩玉米,国庆回去能帮助母亲收割玉米,让她轻松一点,也算是尽了一点点孝心。”
2019年3月,他受命组建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新科室成立时,有患者质疑:“新医院、新科室,到底能不能看得好哦?安全保障行不行哦?”孙广峰用实际行动回应——全年每个周六周日只要不出差,雷打不动来医院半天查房,夜间急诊随叫随到,亲自主刀大部分门诊手术。问及原因,他说:“门诊手术能省下患者住院费和日间手术住院时间,但潜在的风险更高。我在场,就能把并发症的机率压到最低。”
再造希望:从“不可能”到敲键盘的奇迹
“再造的意义,在于恢复功能。”这是孙广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一则视频:一名失去拇指的工人用再造的拇指灵活敲击键盘。“这是2012年的一名患者,拇指被炸成了肉泥。”当时,他采用“改形手指再造术”,从患者第二足趾与踇趾腓侧瓣组合移植再造拇指。术后患者不仅能握勺吃饭,还能上网聊天。2024年孙广峰又带领团队开展了切取第二足趾近侧趾间关节联合踇甲瓣组合全形手指再造,在不牺牲足趾个数的情况下再造手指。“我们给再造的不仅仅是手指,是重新拥抱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奇迹背后,是他对医学极限的挑战。一位因压榨机热压伤导致上臂残缺的青年女性患者被当地医院判了“截肢刑”,孙广峰却坚持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修复。手术持续九小时,结束时已是深夜。患者的爱人哭着塞来一桶香油,恳请着医生收下:“这是自家磨的,您救了她的手,就是救了我全家!”孙广峰将香油推回到家属手上,告诉他这是身为医生的本能与职责,救回这上肢的同时,医生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我都觉得是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是我作为医生,从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到此时此刻,对这份职业保有的操守与敬畏。”
2024年,孙广峰联合甲乳外科医疗团队成功开展了乳腺癌根治性切除一期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乳房再造术。这一手术,被称为“乳腺重建外科的终极目标”,集中体现了该领域技术巅峰与综合挑战,同时承载了医学从修复到重建的跨越。
“这一切,对患者而言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重获。精细动作的恢复、外观的恢复,更是帮助他们进行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建,可以继续做热爱的事业,融入社会生活,长期生活质量的提升。每一次再植/再造的成功不仅仅是医生技术的胜利,更是为了让患者获益,重新回归社会生活、触摸世界。”
在孙广峰的门诊,有个 “五分钟铁律”——但这不是机械计时,而是“高价值沟通”。他为常见病制作了可视化资料库:腱鞘囊肿手术视频、甲沟炎治疗示意图等典型手术案例。
“用一分钟看图,省四分钟解释,患者直观地看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懂了也就不怕了。”他说,“五分钟的本质不是时间分配问题,而是医疗价值的重新定位。”
一个烫伤后胸壁瘢痕挛缩的女孩让他尤其牵挂:家人带着去了省外医院,得知在一两年内要往返十几次,需个人承担医疗费加上差旅费要花六七万。孩子家庭无力承担。上海医生得知孩子是贵州的,主动告诉家属,“贵州遵医二附院的孙广峰医生在烧伤整形方面技术很好的,你们这个情况,建议就在贵州找他治。”小女孩来到医院后,了解到她家的经济情况,孙广峰协调医院减免部分费用,在门诊用点阵激光治疗十六次后,瘢痕几乎消失,花费仅数千元。如今孩子已上学,父亲发来照片:“孙医生,娃能抬头挺胸了!”那一刻,当年那个在板车旁痛哭的少年,终于成了照亮别人的灯。
遵医的断指再造和再植技术 放在全国都是一流的
2019年组建新科室时,专业人才短缺是最大难题。孙广峰用两把钥匙打开困局:做好每台手术服务好每位患者建立信任;加强业务学习外派进修提升技能。短短六年时间,科室手术的断指再植存活率高达93%,手指再造存活率保持100%。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孙广峰主任的语气非常自信,非常有底气:“我可以一点都不谦虚地告诉大家,93%的存活率,在全国所有的省市里,都算是第一梯队。遵医的断指再造和断指再植技术,放在全国我们都是一流的。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知道,咱们遵义,咱们贵州的这项技术,并不落后全国,我们的技术,对得起咱们贵州的群众,对得起从其它省份来我们这里求医的群众!”
“业务技术要精、医心要暖,责任心要强,要争做优秀的医疗工作者。”这是孙广峰三获“优秀带教老师”后最常对学生强调的话。在他眼中,能力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操守决定医生的根本价值。硕士毕业从医18年,孙广峰身上烙印着职业的艰辛:最长单次手术记录15小时,因长期低头手术患上颈椎病。“显微外科是门极为辛苦,但也极有成就感的艺术,”孙广峰常对学生说,“差分毫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分界,而这条界线,往往决定着患者未来生活的希望,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完整或破碎。”
“显微镜能放大血管,也纤毫必现的反映着医者的责任心。”孙广峰这样诠释自己的从医哲学。十八年间治愈8000余患者,无医疗差错的纪录背后,是四项坚持:标准化操作、持续学习、团队协作、细致耐心。而“专业、仁心、责任”,这三个词,是他希望患者所记住的为他接诊、 为他手术的医者模样。
从失去至亲痛哭而奋发的少年到无影灯下的专业人士 ,十八年来,孙广峰手中那根比头发更细的缝合线,串起的不仅是血管、神经和人体组织,更是一个个患者重返普通生活的信心。显微镜下的世界放大千倍,也放大着他从小小少年到如今权威专家的梦想,放大着一个个患者和家庭回归健康的希望和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