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的声音、担架车轮的滚动、家属焦急的询问或是哭泣声,医生和护士果断而急切的医嘱声,是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的急诊大厅一年到头、从早到晚的常态背景声。护士长朱玉脚步带风地穿梭其间,她在一个做完头部包扎,正在留观的80多岁老人床边俯下身,拿起听诊起前,她自然地握起听诊器金属头,捂在掌心暖了几秒,才轻轻贴上老人冰凉的皮肤。
这个细微到近乎本能的动作,是朱玉十五年护理生涯的折射——这瞬间的温度,比说十句“别紧张”都管用。
2009年,年轻的朱玉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在铜仁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开启护士生涯。2019年底,人才引进政策将她带到万山区人民医院。从内科到急诊科的跨越,如同从宁静的湖泊一头扎进汹涌的激流。这里汇集了内外妇儿所有急危重症患者,每一次警铃都是未知的考验。她逼自己成为一块海绵——参加全国急诊年会、省级急救培训、上级医院短期进修,每天下班后,都要用休息时间把今天的工作复盘,向医师和其他高年资护士请教,或者向和患者病情相对应的专科医护请教,正是这样的好学与日益精进,让她从普通护士一步步成长为急诊科护士长。
听懂“沉默的呼救” 是护理工作者进阶的必修课
2020年的初春,朱玉护理的一位老人,下肢瘫痪,恶性肿瘤已全身转移,而且几乎不怎么说话。因为之前在家护理的不足,老人后背褥疮深可见骨。朱玉每日俯身床头,动作轻如拂羽:温水软化伤口结痂,浸透药液的纱布小心填塞清创。喂营养液时,一滴一滴耐心如哺育婴孩。
印象最深是老人肿瘤破溃引发败血症那晚。浓痰堵住气管,吸痰管刚插入就引发带血痰液的剧烈呛咳,喷得护目镜模糊一片。朱玉跪着清理近一小时。老人挣扎着想推开她,眼里盛满歉疚。
二十多天后,老人的褥疮一点点愈合了。一天,当朱玉再次来到老人身边时,老人枯瘦的手突然攥紧她,一遍遍含糊重复:“丫头……我娃忙……没你……我早烂透了……”,朱玉回忆说,也不知道虚弱的老人怎么一下子这么大气力,那力道勒得她手都有些痛了,但心里自己当时只有感动,酸酸的,也暧暧的。
朱玉说,护士面对的大多数人群,都是可以用语言沟通的,这也是绝大多数护士都能做好的。但是这么多年的护理经验,让她觉得,一个新手护士要“进阶”,成长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护士,就一定要学会发现和处理一些“沉默的病人”的问题。
“我护理过的另一个老年病人,也是听力丧失了很多,而且由于生病,大多数时候都是晕沉沉的。”朱玉讲起了另一个故事,“但我总觉得他能听见。每天给他擦身时,会边按揉他的手心边数‘一二三四’,像做游戏似的:‘爷爷,咱们握个手,今天也要加油醒过来呀。’ 给他翻身时,故意把窗帘拉开条缝,让阳光照在他脸上,轻声说:‘您看,今天太阳多好,等您醒了,咱让家属带您晒晒太阳。’这些‘小动作’其实是赌——赌他的潜意识能捕捉到温度和声音。”在朱玉看来,护理从来不是冰冷的操作,而是用“人”的温度唤醒生命的感知。“哪怕对方无法回应,这些带着心意的细节,都是帮他们对抗病魔的光。”
不光是老年患者,其它年龄段的患者,也会有不怎么沟通的情况,这种时候,更是考验护理工作者的经验和能力。朱玉曾有一位患者小小宇,是一名因为呼吸系统感染入院的13岁少年。这个小男孩给朱玉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只拒绝世界的小刺猬。他不肯吃饭,对治疗沉默抵抗。朱玉没有急着劝食,而是开始了五天“走钢丝”般的试探。“第一天递漫画书,他瞥都不瞥;第二天说‘我侄女跟你一样大,也总偷偷藏零食’,他翻了个身;第三天讲病房窗外的花开了,他手指蜷了蜷。直到第五天,给他换输液贴时,我盯着他手腕上没来得及遮的几道浅痕,轻声说‘你是不是觉得,只有让自己疼了,才有人真的看见你?’他猛地抬头,眼里全是惊惶。那天下午,他终于肯小口喝营养液”,朱玉回忆,“他第一次主动张嘴喝营养液时,我手差点抖得洒出来。不是轻松,是心里又酸又软——这孩子终于肯给自己留条路了。”
平常遇到这类病人,朱玉总先做“旁观者”,看他们藏起来的药瓶、反复摩挲的旧物,从这些“沉默的线索”里找沟通的钥匙。“强硬的关怀像钝刀,唯有蹲下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让紧闭的心门透出光”,她说。
带团队:要以身作则,更要有同理心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专业能力过硬,朱玉肩头多了一重担子——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当了护士长以后,带团队和带实习护士、新手护士,这些都是朱玉的新功课。
回想自已的成长经历,朱玉说,“以身作则给人的模范作用,是我还是一名小护士时,从当时带我的老师身上深切感受到的。没想到自己也有带团队的一天。从带团队第一天开始,这条铁律就是我一直要求自己的。”
采访前几天,万山区人民医院的120急救车刚拉回一名掉进乡下旱厕、浑身污物、已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独居老人。恶臭熏得出诊的年轻护士本能后退,带着哭腔打电话给朱玉。朱玉一边电话和她核对处理流程,一边殷殷嘱咐,“你就把他想成是你的爷爷、外公,这是救命的时候,你会因为他脏而嫌弃吗?”出诊护士哽咽着答应,一边强忍不适尽量在急救车上为病人进行清洗。等急护车一到院,朱玉戴好手套、口罩,马上接过手开始处理。吸引器吸出数百毫升污物,擦身、洗头、开放静脉通路……当老人被送入手术室,朱玉才发现自己已蹲着清理了近一小时,双腿麻木得几乎站不起来。一直在旁边学习和做帮手的出诊护士,用力扶起朱玉,轻轻说:“朱老师, 我学到了,下次会做得更好。”
还有一次,她发现年轻的轮岗护士小陈给肝衰竭患者换床单时,下意识屏住呼吸,面露难色。朱玉没说什么,只是端来温水,一点点给患者擦腋下、擦脚踝,连脚趾缝都用棉球蘸着碘伏仔细清理。小陈站在旁边手足无措,朱玉递过去一块新纱布:“你看,擦干净了,异味就少了大半。” 那天,小陈没上手,但第二天一早,朱玉进病房时,看见她正蹲在床尾,给患者剪指甲,动作生涩却很认真。
后来,小陈成了科室里最会照顾重症患者的护士,总说:“那天看着您擦到第三遍时,突然懂了——护理不是躲着困难走,是迎着难走过去,把患者当亲人待,就啥异味都闻不见了。”
对于正在成长的新人,朱玉说,医德医风,是我们从读书老师就在给我们强调的。在我的团队里,我会把这四个字的内涵融入平常的工作中去影响和引导她们。比如说一些微小的习惯,天冷时给患者做护理时先搓搓自己的手,拿听诊器贴向病人皮肤时先捂热金属头——这些动作微小到常被忽略,却藏着最实在的善意。新人常急于练技术,却容易漏掉这些“非医疗细节”。其实患者记住的,往往不是你扎针多准,而是你递水杯时先试了水温,帮他翻身时轻轻托住了腰。这些藏在动作里的对病人的善意和上心,就是护理工作最不能忘的初心。
除了以身作则以外,朱玉强调,我要求同事们对患者像亲人一样,同样,对我的同事,我也希望能做到这样。
科室里除了手机上小程序里的排班表以外,还有一份在护士站的特殊“排班表”。朱玉说,那是“弹性排班表”,表格旁边贴着“心愿便利贴”。夜班护士可以写下“想陪孩子参加家长会”“母亲化疗需要陪护”,白班同事看到了,会主动在便利贴上画勾换班。
“这个制度没写进规章,却比很多条款都管用。急诊室的忙乱里,谁都有牵肠挂肚的事。让大家知道‘身后有支撑’才能在面对患者时,更有底气说‘别担心,有我们’。先暖了身边人的心,她们才有余温去温暖患者。”朱玉说。
回望初心:急诊室的灯长明 照亮的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十五年的护理生涯,从青涩到成熟,从普通护士到“三八红旗手”、“最美劳动者”,再到肩负重任的护士长,朱玉尝尽了这份职业的“酸甜苦辣”。像很多人一样,十几年的工作,难免有低谷的时候。说起如何面对那些低谷的时候,朱玉告诉记者,自己觉得沮丧的时刻就翻护理记录里那些细碎的“完成项”:帮老人理了凌乱的头发,给昏迷患者擦汗时他睫毛颤了颤,一直握着临终前没有亲人陪伴的患者的手直到体温变冷……
“曾经有位肺癌晚期患者,最后那几天已经不能说话,却总用手指窗外的梧桐树。我每天推他去树下坐会儿,捡片叶子放他手心。他走的那天,家属红着眼框对我说,他昨晚攥着叶子说,谢谢你们心疼他。”
这样的话,这样的故事,这些具体的瞬间,这些具体的人,是让朱玉深深的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动力。“急诊室的灯是长明的,照亮的不只是抢救台,还有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医学目前仍是有局限性的,但我们能做的,是在能力边界内,把‘尽力’这个词掰开揉碎,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接受‘救不了’的遗憾,却不放弃‘能做好’的每一件事——这大概就是医务工作者应该拼尽全力去守护的初心。”朱玉的一条朋友圈里,这样配文。
朱玉护士长的健康科普小提示:
今年夏天,急诊科接到了多起因为热射病而送医的病人。
朱玉想提醒群众,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属于高温相关急症。当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或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时,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会失效,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可能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请大家多多了解热射病的症状和急救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热射病的症状:
1.核心体温升高:体温通常超过40℃,皮肤摸上去滚烫,犹如燃烧一般。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
进展期:谵妄、嗜睡、抽搐、昏迷。
严重期:可能出现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等。
3.其他症状:
皮肤表现:早期可能出汗,后期常出现无汗、皮肤干热。
呼吸系统:呼吸频率加快,变得急促且浅表,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
心血管系统:心率显著加快,血压可能下降,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对食物毫无兴趣,胃肠道功能紊乱,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泌尿系统:少尿或无尿,提示肾脏功能受损。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1.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如树荫下、空调房或通风的室内;避免患者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快速降温: 脱去患者衣物,以促进散热。
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湿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
条件允许时,将患者浸泡在4℃左右的冷水中进行全身降温,但要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防止体温降得过低;还可通过直肠灌注冰盐水等体内降温方式,加快散热速度。
3.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
若患者出现抽搐,需防止其咬伤舌头,可在上下齿间放置软物,但避免强行撬开患者口腔。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呼吸微弱或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对于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切勿强行喂水,以免发生呛咳或窒息。
5.监测生命体征并呼叫急救:在急救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和意识状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详细告知患者情况和所处位置;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不要停止降温等急救措施,并做好转运准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